细数10个沈阳历史之最
1、最早的电影
本世纪初,沈阳作为东北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帝国主义势力争相侵入,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侵略的工具很快进入沈阳。1904年沈阳开始了最早的电影放映。据说,当时在小北关天后宫前路东的聚丰粮栈,临时搭设席棚放映电影。因只有两部影片,放映了一个多月即停演。
1906年12月10日,《盛京时报》以“活动影戏可观”为题,报道了最初放映电影的情况。当时在大南门里东胡同内空场地方,有日本人搭设席棚,放映只能看到人物活动,而听不到声音的“活动影戏”。影片的主要内容,是反映日俄战争中,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军攻占我旅顺口要塞时的情况。
电影在沈阳的出现,给人民带来了一种新的娱乐形式,受到了当时沈阳观众的欢迎,也引起了一些中外电影商人对沈阳电影市场的争夺。据民国初年奉天省城警察厅的记载,1909年前后,有青水藤会、大平未松等日本人,在省城露天放映电影。民国初年,电影放映逐渐转向室内,城里的一些茶庄、戏园开始上映电影。如1913年4月,日本人白田秀在大西关平康里的“第一楼”放映电影。同年5月俄国人布杂洛又在平唐里鸣盛茶园放映电影。
此外在庆丰茶园(今大舞台)、丹桂茶园(今小南门)、天仙茶园(今小北关)、会仙茶园(今小北门里)先后上映电影。其影片的内容多系上海商务印书馆摄制的风景片、时事片以及其他公司所摄制的滑稽片。
2、最早的公立医院
1923年4月,南满医科大学毕业的阮振铎呈奉天省长王永江,设立了奉天省第一个公立医院。奉天省公立医院由募捐的方式筹集资金。主要募款人为奉天省长与黑龙江督军。共募得十八万元。其中:建筑病房五万元,购买器械一万元,其余作为基本金按月生息作常年经费。
院址设在同善堂所属的善缘寺旧址(小西边门外商埠公园后)。善缘寺及八旗接官厅所占地,前经该寺喇嘛丹笔将地永租于日本人及德国人。该院创立时,经王永江交涉,用奉大洋一万六千元将地皮赎回作为地基。是年十二月设立内、外、小儿、产、眼、皮肤、耳鼻喉等科,各科主任医员、药剂师、助手、看护若干人,分设事务、挂号、配药、X光、日光浴、养病、诊疗、手术、接待等室。有病房三十余间,分一、二、三等。设备比较完善。本院归省长公署管辖。
3、最早的中药铺
“先有广生堂,后有沈阳城”,这是流传了几百年的顺口溜。努尔哈赤在1625年改建沈阳城以前,沈阳的第一家中药铺——“广生堂”就已开业多年了。
沈阳最老的中药铺,未建沈阳故宫便有“广生堂”
广生堂创始人姓卜,因为他不认识字,口音不清,曾被人误以为姓“布”,直到他的后代有读书的了,才把姓改正过来。这个人当时在中街北边盖了几间房子,储存药材,开设药铺,取名“广生堂”。意思是广济众生。因为广生堂生意兴隆,姓卜的就雇用了几名店员,派人到外地贩药,他自己则在家里坐堂卖药,还在大南关、北市场等地设分店。
努尔哈赤改建沈阳城时,广生堂恰在城内的一个胡同路东,因此这个胡同就被叫作广生堂胡同。1796年——1820年期间,万育堂、宝和堂、天益堂等药店陆续开张。当时沈阳城内药铺多至五、六十家,广生堂和这三家规模最大,药品最全,被称之为沈阳中药业的“四大家”。 解放后,广生堂药店在公私合营时合并迁移,其旧址已变为民宅。
4、最早的西药店
西药于1883年由英国传教士兼西医师司督阁传入沈阳。1894年(清光绪二十年),沈阳第一家西药店“大德生”于奉天省城内中街路八十四号开业。药店由荆九峰、魏尊三合资经营。这个药店属民族资本,主要出售常见病的一般针剂、片剂等。从此,沈阳开始了中、西药同时出售的新时期。
5、最早的西医院
1883年,英国传教士司督阁由牛庄来到沈阳,在小河沿三义庙马队营胡同买了三间房子,开办医院。其中两间房子作为门诊部。这是沈阳最早的西医院。司督阁一边看病,一边传教。
1887年夏,司督阁又买进一批房子,设病床65张。1892年又招收了8名青年,边工作边学习,并将这个小医院正式命名为“盛京施医院”,还附设西医学堂。1896年,他又新设女医院,培训出一批女助产士,在东北城乡推行新法接生。
1912年,盛京施医院开设正规医科大学,名为“奉天医科大学”,司督阁自任校长,第一期招收学员40名。
6、最早的中医院
1904年,老中医张锡纯创办的利达医院,是沈阳市最早的一所中医院。院址在大东区大东路大什字街路南东侧的一所院落里,有房二十余间,设内、外和针灸三科。利达医院开业后,每天都有人来院求医。
张锡纯,字寿甫,河北省燕山人,自幼学医,知识渊博,医术高明,很有名望。他积累了丰富的临窗经验,曾写出一部中医师的临床指南——《衷中参西录》,丰富了中国医学的宝库。
张老医师刚直不阿,不畏权贵,因得罪了当时的奉天省长,于1927年被撵出沈阳。1930年在天津再办医院,后故于天津。
7、最早的大学堂
1901年,清政府下诏“变法”,令各省设立学堂,统由中央学部管理。
奉天制军增祺在同年11月,命令开创奉天大学堂。将外攘门(小西门)外的几座祠庙(以万寿寺为主)作为临时校舍。不久又在内治门(小东门)外原清军营房加以改修。聘孙百斛为大学堂总办,于1902年9月正式开学。
办大学堂,在沈阳(奉天)还是头一次。招生采取选送加考核的办法。分配名额,由各属举人、贡生及高等生加倍选送,再由校方考试录取。有200人的招生能力。1903年,奉天大学堂遵令改称盛京省学堂,改总办为总理,仍由孙百斛总其事。孙(字鼎臣)原籍天津,后随其父辈迁来沈阳。清光绪年间进士出身,曾授编修,位列社会名流。
大学堂聘中外人士任教,分门授课,以举人出身的刘春烺(当时社会名流)为总教习。大学堂每年需经费500万两白银。
日俄战争期间,沙皇俄国侵略军占据该校。校内的书籍、仪器、房舍均遭洗劫,学校被迫停课。后来经学生多次请求复课,校方终因破坏严重未果。
8、最早的广播电台
在世界广播电台日益发展的形势下,1926年,由东北无线电长途电话监督处长张室首倡和张学良的积极支持,兴建了沈阳、哈尔滨两座广播电台。沈阳台址选在商埠地马路湾(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院内),委派曹恩敷(东北无线电专门学校工程班毕业)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工程师罗西士负责安装广播发送机全套设备,于1927年冬建成,1928年10月正式播音。这就是沈阳最早的广播电台。
当时电台播音时使用法国式长波电台,波长425公尺,电台人员共8人。播音内容仅限报告时刻、气象、商情、新闻及中外唱片、音乐、戏曲和名人演讲等节目。由于当时条件所限,东北全境有收音机的为数很少,沈阳只有820台。为此,奉天省长公署曾下令各道尹、县知事购买少量收听器供官府使用。当时每天从中午十二时三十分开始播音,日播音六次计四小时,后两小时全部播放文艺娱乐节目。“九一八”事变日本侵占沈阳后该台即终止播音。
9、最早的晚报
沈阳最早的晚报是《新民晚报》。本世纪初,日本人在沈阳大量办报纸,为其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服务。为了与日本人办的报纸抗衡,在张学良的支持下,1928年9月20日创办了《新民晚报》。四开一张。报社仅有三人,社长赵雨时,主编王乙元(即三益知),编辑许之平。《新民晚报》一改当时各日报当天编排第二天卖的习惯,重要新闻当天编,傍晚卖,消息迅速,深受读者欢迎。
《新民晚报》从创刊开始,即连载张恨水的长篇小说《春明新史》。张学良将军因此邀请张恨水来沈面晤,成为要好的朋友。张恨水又为该报写了长篇小说《黄金时代》。《新民晚报》的文艺副刊《晚钟》常发表国内著名作家作品。因此,异军突起,销售量达五十万份。
张恨水
《新民晚报》创刊的使命,决定了它和《盛京时报》在维护(爱国)和反对侵略上的斗争。它不断对日本人办的“东方社”、“电通社”和《盛京时报》的失实报道,用暗语方式进行揭露。1931年夏,张学良将军赴南京开会,归途突染伤寒,病在北京。《盛京时报》借机造谣中伤,说张将军“病逝”,《新民晚报》立即登出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养病的照片,严正驳斥了《盛京时报》。这场中日新闻界的斗争直到“九·一八”事变才结束。该报后期扩充为日刊两小张,每星期还附刊新民画报一张。
10、最早的幼儿园
沈阳第一所幼儿园,是1907年(光绪三十三年)由奉天提学使(主管教育的官员)张鹤龄创办的,当时叫作“第一蒙养院”。它也是东北第一所幼儿园。
这所蒙养院位于中街贾记胡同,后为沈河区中央路小学。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朝学部档案记载,当时这所蒙养院有院长1名(董诩清),日本保姆4人,职员2人、工友8人。另有师范生4人,实习兼帮助工作。
1911年7月,这所蒙养院迁到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内与师范合并。当时新建教师9间、游艺室1间,招收学前儿童150人,影响面很广。当时的园址在东华门,即四十九中学。沈阳市第一位在男校任教的女教师赫静宜,就曾在这个幼儿园接受过启蒙教育。
信息来源:沈阳地下铁 记住沈阳
热点信息